文:張新侯教授團隊、智慧財產及產學創業中心/圖:張新侯教授
2024年第二十屆烏克蘭國際發明展於9月26日至28日舉行,共吸引了來自全球超過300件作品參與,台灣代表團表現出色,獲得大會評審青睞。其中,來自東台灣的慈濟大學研究團隊脫穎而出,榮獲金牌,為國爭光。這系列的創新研究,部分成果也以題目「透過 P-選擇素-PSGL-1 軸靶向遞送至死亡細胞:在肝損傷模型中增強藥物療效的治療策略」,發表於歐洲知名國際期刊《Cells》(2024年10月,第13卷,第1778篇),引發學術界高度關注。
慈濟大學研究團隊憑藉創新的體內組織專一性藥物遞送系統,為醫藥領域帶來重大突破。該技術透過在微脂體表面構建特異性靶向分子,精確地將藥物遞送至瀕死細胞,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。此系統可將藥物精準遞送至體內任何受損組織,具備多項應用優勢,包括:(1)全球首創的體內高效藥物導向系統,適用於任何受損組織,無需電磁、光、熱或聲波等輔助導引;(2)精準導引顯著降低副作用與藥物用量;(3)建立創新受損組織專用的藥物平台。
精準定位細胞與組織的藥物遞送技術已是趨勢,但癌症、慢性病或退化性疾病的多重致病成因和多重藥物使用,常使病患產生抗藥性,限制其在體內的應用性。為解決這些挑戰,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的張新侯教授、孫德珊教授及連德昇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,投入多年研發,成功開發出「受損細胞專一性新型藥物遞送系統」。該系統能封裝疏水性和親水性藥物、小分子藥物(如DNA、siRNA),具備多靶向功能,針對瀕死細胞進行抗發炎、抗缺氧等療效。更重要的是,該技術可根據不同疾病靈活構建單一或協同靶向分子,並可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或其他生物治療劑搭配使用,提供最佳治療策略。在剛發表的研究中,此技術提高藥物遞送效率達100倍,在小鼠模型中成功治癒了藥物誘發的肝壞死。
團隊負責人張教授表示:「在烏克蘭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金牌,對團隊是一大鼓舞。多年來的研發終於結出成果,不僅提升了國際聲譽,也展現了技術應用前景。未來將持續努力推動臨床應用,造福更多患者。」
慈大張教授的研究團隊的努力與創新,不僅在國際競賽中獲得殊榮,也彰顯了我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領先地位。這一成果將推動未來更多創新技術的發展,造福全球患者。